PISA到底是什麼?

PISA到底是什麼?

涵蓋了九成世界重要經濟體,全球已有破百萬名中學生接受過評量, PISA評比已是全球教改的重要指標,它到底怎麼考,讓世界如此重視?

編者的話:從英國到上海

影響全世界教育走向的PISA評比,其指標作用愈來愈重要且明顯。它是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每三年大規模舉行的一項測驗,目的在評估十五歲青少年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從二〇〇〇年起,參與PISA的國家從四十個,增加到今年的六十八個,涵蓋了九成的世界重要經濟體,已有超過一百萬名全世界的中學生都接受過評量。

PISA評比內容涵蓋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每三年一次、輪流針對一個主要學科領域做詳細測試例如,二○○九年以閱讀為主科,二○一二年以數學為主。每次評比都有十三種題本(每十三個孩子就拿到一份不同的題本),約四十八~五十六頁,主科題目佔大部分。一般而言,測試時間約兩個小時。另外,學生還需花三十分鐘完成一份約二十多頁的問卷,回答有關個人習慣、環境、動機、當年主科的學習策略等問題。 世界各國在制訂、調整教育政策時,都會以PISA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台灣於二○○六年第一次參加,從此再也不能自外於世界教育潮流和國際評比。

評量目的:檢驗十五歲青少年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翻開PISA的測驗試題,任何一位關心教育的讀者,都可以立刻辨識出這項被國際社會普遍接納的評量目的。PISA將十五歲青少年視為「準大人」,評量目的在於檢驗他們是否具備參與未來社會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PISA稱之為「素養」)。因此它強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靈活應用在學校習得的知識,而非複製學校課程的內容。

「生活化」和「應用」是PISA評比的兩個關鍵字。思考、判斷和自學能力是PISA評比三大素養最重視的核心能力。

以閱讀為例,它包含三個層次:

擷取資訊的能力─能從閱讀的文本中,找到所需的資訊。

解讀資訊的能力─閱讀後,能否正確解讀資訊的意義。

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因為生活中得面對不同的閱讀素材,所以PISA閱讀測驗題目類型很多元,有大家熟悉的「連續性文本」,如小說、個人信件等以文字為主的內容;還有「非連續性文本」,如表格、地圖、廣告等。PISA認為閱讀能力愈強的人,愈有能力從上述文本中蒐集、理解、判斷資訊,並進一步正確統整、詮釋,還能加以反思批判。 同樣的,PISA在評量數學和科學素養時,將學生視為「解決問題的人」,強調學生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中,能辨識、實作/解釋、運用數學或科學現象或證據的能力。三大素養外,PISA還強調十五歲青少年必須發展溝通、適應、有彈性、解決問題、使用科技的能力,才能做好現代公民的準備。

評量試題:選擇、封閉式/開放式問答考驗批判和推估能力

因為強調思考和判斷的能力,PISA評量的試題,不論在閱讀、數學、自然科學方面,都包括選擇、封閉式/開放式問答等三種題型。其中台灣學生很不熟悉的開放式問答題,沒有絕對的對錯,學生要自行根據文本、內容,或既有知識與經驗,提出批判或說明。台灣二○○九年PISA計畫的共同主持人、成大中文系教授陳昌明表示,PISA會逐漸加重開放題目,「學生要用既有的知識、經驗和技巧,去面對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一個未曾碰過的問題,所以找證據和推估的能力很重要。」

根據台灣PISA中心的研究,二○○九年台灣少年的閱讀素養表現平均,程度中等。儘管略高於OECD的總平均,但「拔尖」人數(高分群屬於水準五、六級),只有上海的四分之一、香港的一半;而未達水準二、屬於補救教學對象的「低分群」人數則三倍於上海、兩倍於香港。顯示台灣孩子可以進行一般性的文章閱讀,簡單的問題釐清,但普遍缺乏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台灣少年在數學和科學的表現也類似。PISA的背後,重要的不是「排名競賽」的結果,而是揭示了一個全世界教育的共同趨勢。

◎想更了解PISA詳細資料可參考:

台灣PISA 國家研究中心網站  http://pisa.nutn.edu.tw

PISA 官網  http://www.pisa.oecd.org

539490_369867286424487_296265874_n

我的感想~

第一次聽到這東西是在前些日子參加女兒學校的家長日,

華老師跟我們分享的.

說真得~對於12年國教的如何實施,我的小孩都不在實施的範圍中.

我只了解~台灣的青少年在這些競爭中似乎表現得不如預期.

我的看法是~~生得少之後,凡事父母安排,父母決定,父母…,

造就了今天的青少年樣子.

 

這幾天看到報紙上寫著~PISA的實施,補教業者估計有30億的商機.

天啊!讀書真得一定得用”補習”的嗎?

過去自己讀商科想上大學曾經補習過,

那時大多數的家庭,因為小孩眾多,父母經濟能力有限,

就只能讓真正會讀書的小孩往升學的道路上走;

而今呢?

小孩生得少,不管是不是讀書料,就是一定得補….補…補成讀書料.

這樣父母痛苦,小孩辛苦,學校也苦,老師在教學上更苦.

 

我了解父母的心情,是因為我也曾為了~

小孩要不要上安親班苦惱過;也曾為小孩上高中要不要補習掙扎過.

當年女兒上小一就來溝通不去安親班,

我跟她說:不行,因為你太小,且幾乎都半天,家中沒人可以照顧,

而老媽需上班,所以妳一定得去.

就這樣她不情願的上了兩年,但有機會就常來測測老媽的底限.

上小三時女兒又來了,吵著不上安親班,

我想:既然小孩不快樂,那就只能試試看,和女兒約法三章~

嘗試過不上安親的日子,

條件是:她需要自己負責自己的功課,

如果不會要自行去請教學校老師或同學,

如果成績下划,那不好意思就得去上安親班.

剛開始~安親班當然會來游說,

我跟主任說:如果~現今的小孩一定都得上大學,

那在那個階段是可以讓她自己試試她的實力,

而如果真得萬一實驗成績不佳,再送補習來還救得回來的呢?

安親班主任被我說服了.

小孩開始學過獨立的下課生活,剛開始的一,兩次月考,成績當然不理想,

女兒很緊張,要我給機會;就這樣~~女兒就一直維持著不錯的成績,

直到現今!

因為第一個蠻成功的,老二兒子也來要求,

他當然同樣擁有一次機會,後來國小六年級時,

有一學期成績未到達目標,就又回安親班一學期,

所以兒女都知道這個媽~

是那種:說到做到的老媽,所以當他們都談條件時,

他們都會自己先捫心自問,到底過不過得了家長這關.

 

補習有其效果,但必須是小孩自己認為需要的,

像現今比較麻煩的是~

是父母覺得不夠,不好,比不上別人而強制小孩必上補習班,

而且大都是補全科,那就比較傷腦筋!

因為現今的小孩要學的東西比我們那年代還多,

補了全科佔滿他能看書的時間,他如何復習,如何記憶,

結果就看到~父母燒錢,小孩不讀的窘態.

我的建議是~學習是需要興趣和樂趣,重要的是找到它的學習動機.

舉個我家兒子的例子,

兒子在學英文的過程中,也有成績不如預期,不想在學下去的念頭;

因為當他成績不如預期時,父母總會忍不住的說幾句.

只記得那次我罵他英文考得不好,要加油.

他卻回我說:學英文要幹麻,在這裡又用不到,考不好沒關係!

各位~如果您聽到這話,會不會火冒三丈?

當我聽到這話時,也不知自己那來的智慧,

我回他說:您不是很愛玩嗎?讓您學英文是因為將來可以用它環遊世界.

如果你不好好學,就不能帶老媽去了.(因為兒子非常愛玩),

那知:這個理由說動那小子了,

從此他的英文學習就變得自動自發,沒有怨言了!

我想說的是~現今沒有笨小孩,現今的小孩個個都十分聰明,

就看父母如何引導他的學習慾望!

這是我的一點小小心得,和大家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